2003:可能的“临界点”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3-01-06 09:37:56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当高速成长多年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事实,暂时的萎靡也就显得越发让人难以接受。就在这种情绪的或明或暗的支配之下,有关2003年的猜想,其实多半都没有给出基于信服基础上的信心。但这种就IT论IT、带有“自娱自乐”色彩的思维习惯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其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是任何产业走向成熟过程中水涨船高的竞争趋势,IT产业并无特殊的天然成长性,优势资源同样将只可能集中于真正实现了创新的企业手中。其二,原来那种通行了几十年的顺风顺水的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创新→产品形态演进→市场快速启动→应用深入展开”,已经从2002年开始逐渐让位于一种新格局:“原来是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化,现在则是信息化拉动信息产业:天平的砝码向着信息化的一端作出了暂时的、也很有可能是历史性的倾斜”。即使现在的我们还无法从信息化出发向上游“订购信息产业的未来”,至少也要彻底地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放到一起去讨论。基于这两点,在展望2003时,我们从通信行业、IT技术、信息化和IT产业四个方向各选取了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它们可能还不是最大的主题,但一定具有事关全局的连锁效益和放大效应,一旦跨过“临界点”便足以左右产业的走势;同时,影响它们的外部因素与构成它们的内部因素一样复杂多元,以至于我们几乎每天都看到关于它们的争论;更为现实的是,未来一年、两年或五年之内,它们值得期待 

  3G如何出牌? 

  尽管2002年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大小媒体上的来势可谓有点铺天盖地,但说到底,它还仅仅“止于一种概念”。我们尚未在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身上或产业层面看到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性动作。内有在2.5G上开发新业务的不亦乐乎,外有全球运营商的普遍低迷,国内运营商如何能够轻易砸钱去新建高成本的3G无线网络?人们曾经以为拍照手机和MMS可以成为3G上的杀手锏级服务,但如今这些业务已经在2.5G网络上粉墨登场。诺基亚手机部门执行副总裁甚至公开表示,电信运营商尚不需要3G网络来提供高品质画面、声音及文本信息发送等服务,他认为,基于当前的GSM网络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可替代性强对于一项新技术来说是最为不妙的消息,而这样的坏消息还不止一个。2.5G令3G显得有些“暂不需要”,4G却还可能让3G“即将过时”。专家们在运营商耳边谆谆教诲:“4G能够解决3G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网络容量太小,商业模式不确定等诸多难题。为什么我们不一步到位呢?”《商业周刊》也跑来危言耸听:Wi-Fi的普及将抢掉3G口中食,如果能解决好覆盖面小和致命的安全性问题的话,它将极有可能把本应属于3G的一部分业务掠为己有。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外敌的围追堵截,3G技术自身和市场条件也都还远不成熟。不说稳定性和功耗等方面的技术缺陷,牌照悬而未决,标准莫衷一是,关键应用开发不足,赢利模式都还只是停留在构思阶段,产业链条的闭合更是遥遥无期。有关3G前景的不明朗,我们甚至能从主管部门制订的“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原则便可读到一二。尽管种种迹象表明,2003年中国将发放3G牌照,尽管集语音、数据、图象传输于一体的3G是未来通信的必然趋势,我们仍然倾向于把技术与应用、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考察: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2003的3G仍将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下一代互联网起步在即? 

  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02年对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是理念普及的一年,则眼前的2003年将是下一代互联网由理论转入实战阶段的发端。根据一份关于CIO在2003年技术取向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CIO表示了解Web服务,都认同Web服务等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而对于提供相关服务的主流供应商和产品,也已经形成了自己基本评判标准。来自用户端的认同对于技术巨头们无疑是个利好消息。Microsoft .NET、SunONE、N1、自主运算、WebSphere等理念也使我们可以不再停留于对下一代互联网“随处可取的计算”的畅想。2003年,IBM即将推出产品化的网格整体解决方案“蓝色蜘蛛”。微软自2002年发布了开发工具VS.Net,将在2003年的5月份左右发布.Net Server。2003年,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关系将更加微妙,几大阵营的相互制衡和促进也会加速各种标准、技术的发展进度。更令人欣喜的是,尽管还存在多处分歧,近一年来,业界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将这些基于不同出发点,拥有各自侧重点的技术方向缝合起来。 

  与下一代互联网同步演进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抢占下一代互联网的战略制高点将成为2003年IT巨头们动作的重要指向,一些并不遥远的应用也将由局部展开,自主运算、网格、开放性等技术,将会贯穿于相关的产品中,而市场新空白点的产生将促生出一批以技术为核心的新“淘金者”。 

  外包潮流将至? 

  早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必然趋势的IT外包,终于在2002年显示出了一些端倪:10月中旬,深圳发展银行与高阳签订了价值3亿元、长达10年的灾难备援外包合约,是为国内首个IT外包大单;12月1日,IBM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中心正式成立,面向中国企业提供“业务连续和灾难恢复”外包服务;与此同时,电信行业也开始推出专业化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务。理论上,IT外包符合专业化潮流,对于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是一种双赢的商业业态。而且国内企业市场这么大,应该是一个很有“钱”景的行业。但在中国,即使是信息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金融、电信行业,由于体制原因和安全考虑,长期以来银行和电信对IT服务提供商们的外包论调都保持着近乎顽固的谨慎。面对WTO带来的成本和竞争压力,2002年才有中小银行万不得已迈出了外包边缘业务系统的艰难一步。当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外包的趋势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中国,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又与国内外包市场不成熟不无关系,毕竟系统集成商跟IT服务商是两个概念,供方和用户眼中的外包服务还严重不对称,可用作行业规范的SLA服务等级也还一片空白。 

  Gartner乐观地预测,2006年中国的IT外包市场将超过270亿美元。也许在2003年,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双方在外包路上的一些更多有意义的探索。但话说回来,IT外包现在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应该说更多的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行业的整体成熟程度、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密切相关,或者说类似IT外包这种设计上非常精致的服务形式,更容易在一种发达的、成熟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下得到生长的机会。单是一家IT企业、一家传统企业,甚至一个IT行业或一个传统行业,都无法长期的、有力的推动外包的推广。 

  自主知识产权能否改变产业格局? 

  2002年的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据说是我国各行业中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国际化的中国IT行业,却在2002年频繁地扛起“民族”大旗。9月,联想捧出中国第一台超级万亿次计算机,由于在运算速度上空前的突破,很多人甚至把它上升到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两个月后,神州数码发布NC,时逢电子政务如火如荼,此次NC的重出江湖被看作是“纯中国”品牌电脑一次很好的机遇。10月30日,大唐电信TD-SCDMA产业联盟宣告成立,八家国内知名企业作为首批成员,共同签署了致力于TD-SCDMA产业发展的《发起人协议》。至此,这一民族自有知识产权阵营覆盖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民族牌的能量更显著的体现在了从问世起就备受关注的龙芯身上,这块小小的芯片在一片喝采声中将“中国芯”的风光演绎到了极致。它带来的不只是随后的龙腾服务器和七家企业组建的龙芯联盟,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IT产业链的无限遐想。 

  不管2003年是否仍旧有人愿意打出民族牌,也不管民族牌是否已经有泛滥之嫌,事实上民族IT产业和民族IT技术的问题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命题,它并不浮夸,也不虚假。但无论是技术突破的经济效益还是产业链的稳固长青,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相关产品、应用的市场表现。尽管民族产业在这一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它们能否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中国造”能否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技术之外无可回避的话题也正是悬而未决的疑问。我们相信,当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开始加速跑之后,信息化的很多中国特色、本土特色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显露出来,来自第一线的应用的需求,将比政策的鼓励和企业的呼吁更有助于民族概念的落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03年我们也期待着“中国造”不仅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而且能积极参与到世界竞争舞台中。 
关键字: IT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IT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邱** 珠海 光学工程师生产经理/主管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