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黑幕曝光事件候选美10大新闻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2-12-20 09:47:39  文章来源:自我撰写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最近,日经BP社ITPRO编辑部提出了2002年美国10大IT新闻评选候选的20个事件,其中贝尔实验室黑幕曝光事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下让我们重温本次事件。 
“他将来肯定会因这项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当贝尔实验室(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的年轻科学家Hendrik Schon(32岁)发表关于有机物质电子特性的论文时,全世界的物理学会都对这颗新星的诞生表示欢呼。 

  他自己挑选、自己证明了实现可能性的数项实验课题都是成为未来IT产业支柱的极为重要的骨干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去年秋季发表的“分子半导体”论文。 

  这篇论文一发表便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目光! 

  分子水平的半导体可以说是现有半导体技术的延伸,是最小的元件单位。要想超越这一技术进入更小的设计领域,就必须开发基于“量子元件”这一全新原理的新技术,但离实用化还相当遥远。因此,作为下一代集成电路技术,分子半导体可以说是最现实的技术。 

  Schon在去年10月份与其同事,共20名科学家联合发表了“成功制成分子水平的半导体”。 

  由于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分子水平的半导体,该论文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许多科研小组进行了追加验证实验。但虽然一流科学家们多次对此课题发起了挑战,但都未能确认Schon发表的实验结果(哈佛大学的物理小组在同期也发表了有关分子半导体的基础研究成果,但与贝尔实验室的实验完全不同)。 

  对于验证实验未获成功,最初都认为“Schon的实验技术过于前沿,其他科学家达不到这个水平”。与其说是“实验中有问题”,更多的解释认为“Schon的水平是其他科学家无法追赶的”。 

  但不久发现该论文中刊登的图表已经在Schon此前发表的三篇论文出现过。由于这些论文都是相互独立的研究课题,因此很难解释为何文中会出现同样的图表。此外该论文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批评之声逐渐开始出现。 

调查结果——“完全捏造” 

  贝尔实验室开始重视这一事态,并委托外部科学家小组调查该论文的正当性,于9月25日发表了调查结果。 

  于是,便有了“完全属于捏造(分子半导体实验完全是伪造)”这一惊人的调查结果。而且这完全是Hendrik Schon个人的责任,联合署名发表该论文的科学家同事都没有参与“伪造”。 

  该调查报告确认Schon的论文中存在16项漏洞,包括“替换数据”、“明显违背物理法则”等,由此,调查小组不得不做出“实验结果纯属捏造”的结论。 

  读完调查报告后,感到最令人吃惊的是贝尔实验室内部对杜撰实验结果的核查体制。与其说“核查体制存在缺陷”,不如说贝尔实验室根本就没有进行真正的核查。所有的实验都是由Schon一个人测定,除他之外谁也没有亲眼见过实验结果。调查小组要求Schon提交实验原始数据,但却一项也没有找到。 

  对此,Schon的解释是“计算机磁盘容量不足,实验数据全部丢失了”。调查小组随后要求Schon交出实验装置,但回答是“这些装置全都不在或损坏了”,无法确认操作步骤了。也就是说,“世纪科学论文”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核查,就通过了贝尔实验室的内部审查。 

信任危机已扩散到研究领域? 

  调查报告特别强调了“论文合著者与‘伪造’毫无关系”这一点。从实验的准备到数据测定,以至评价解释“都是Schon一个人干的,科学家同事丝毫没有参与”。报告称“联合研究人员甚至连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都不了解”。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为何要联合署名作为论文的合著者呢?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不免让人觉得调查报告有意将罪名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转移大众的注意力,让人们将目光从学会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上移开。 

  Schon的实验结果不仅没有经过贝尔实验室的内部核查,甚至还被直接刊登到《自然》以及《科学》等一流科学论文刊物上,可见Schon的问题在研究领域是具有普遍性的。 

  由于安然与世通的会计丑闻,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信任危机,而此次事件是不是表明这一现象也扩展到了支撑产业基础的科学研究领域呢?
关键字: 贝尔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贝尔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邱** 珠海 光学工程师生产经理/主管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