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光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10-05-05 08:24:53  文章来源:自我撰写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作者:宋军博士
    5/5/2010,近日在给学生上课,讲到光存储这个内容时,我将学生分组,就几个相关题目分正反方做了次辩论,其中一个题目是“中国是否具有发展光存储核心技术的潜力”。出了这个题目,又有点后悔,怕到时候学生不知道说什么,会冷场。可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反应热烈,正反双方都找到了非常充分,又异常犀利且深刻的论点论据。最后的辩论似乎有点跑题了,升级成了对中国光电产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争辩。但我却没有打断他们,因为尽管他们才大三,但在中国常年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还能具有深刻又独立的思想,我认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光电产业常常被冠以朝阳产业,在中国和瑞典的课堂上,我听到无论是黑头发黄皮肤,还是黄头发蓝眼睛的教授都曾饱含激情的对学生说二十一世纪是光子的世纪,你们的未来无限光明。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就像那个辩论的题目一样,我觉得这是有待商榷的观点。既然碰到这个问题,那么索性就此展开,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以光纤在线为平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光电是个庞大的产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一个产业,特别是新兴的产业,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有点像电影里葛优的那句台词,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当中国各地光电产业大张旗鼓布局的时候,当一个又一个光谷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时候,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吸引光电人才的措施。这些表面上暗示,中国光电类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事实是否如此呢?这让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经历。前段时间我和从事光纤及相关设备代理的一位朋友A君吃饭聊天,他说,在他们这个代理公司,主要有两类产品,一类是光学方面的,一类是微波方面的,都是代理一些国外大公司的产品,负责中国的销售。光学方面的代理员工几乎都是博士和硕士,而微波方向的却几乎都是本科毕业,于是微波方向的同事常常惊异的问A君,是否光学博士很容易读啊,怎么有这么多博士干代理这种活啊?听到这,我与A君相对一笑。个中道理相信每个业内人都会有所体会。
    现在我当了老师,其实很怕学生问两个问题,一是“光电工程是干什么的啊?”另一个是“学光电工程毕业去哪工作啊?”这两个问题真的让我头痛。我上学的时候就在困惑,从本科一直困惑到博士毕业。同是工科的,学计算机的、电子的、自动控制的、机械的、化工的,相信你听名字也知道是干什么的,听听名字也能知道以后去哪工作。唯独光电很让人头疼,它是干什么的,学了以后去哪工作确实让人头痛。我本科毕业的同学,有超过95%的,已经不在光电这个领域里了,所以你让我怎么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呢?
    谈到这些,你是不是也有点奇怪了呢?一方面是官方宣称的光电类人才稀缺,而另一方面又是切身体会到的光电专业毕业生严重过剩,工作难找,前景堪忧。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找原因,其一是企业,其二是教育。说到企业,拿深圳为例,大家都知道深圳光电子企业非常密集,但大多数规模都不大。通常有200多人的就算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了。而这200多人里,有一半以上是生产工,剩下的不到一百人里最多的还是市场部人员,通常最小的就是研发部了。生产工完全是经验活,去工厂里,一眼望去大都是20出头的小姑娘,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就能顺利生产了。市场部重要的就是把东西卖出去,这个通常也不需要多少专业背景,需要的是良好的交流能力。一个200多人的公司,真正做研发的一般在10人左右就算不错了。这些人通常就是光学工程师。一个200人的光电企业,真正需要的光学人才也就这10个左右,注意这是总人数,算到每年新增人数估计就2-3个了。且其中主要以具有从业经验的人为主。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非常有限。然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有光学工程或光学这样的专业,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再加上中国高校连年扩招,不仅光电类本科生过多,硕士、博士也越来越过剩。此外,中国的光电企业,每年参加校园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非常的少,通常用人需求里都会加上工作经验的要求。为什么?显然应届毕业生在大多数光电企业眼里不是他们需要的人才。直观点说就是高学历绝对不是高级人才。造成这种原因的本质是教育,大多数用人单位相信都明白这一点。虽然是光学专业毕业,但到了光电企业里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什么都不懂,不光专业能力不够,动手能力更欠缺。其中具有创造力,思维活跃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刚回到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我上课用了瑞典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提高互动,用团队合作的大作业代替日常书本作业。但开始学生们非常不适应,因为在中国的大学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做书本课后的习题当作业,习惯了以公式、定理为依据解决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公式和定律可以参照,他们会无所适从。甚至长年累月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因果循环,不留作业,不完全按照书本知识讲,就意味着不知道怎么去应付考试,这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经过半年多的相处,他们现在开始适应我的教学模式了,并喜欢上了这种模式,能主动和我交流一些问题了,除了课程上的,还包括生活和未来的。可见,在校学生们还是有面向工作,学习实际能力的需求的,但是中国的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够。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无法满足中国企业的需要。具体到光电产业,中国的光电产业要有核心竞争力,真的需要人才,但中国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光电专业学生,却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我在刚回国的时候,曾有一位猎头公司的朋友说上海某企业急需一名具有EDFA研发经验的人才,大约9个月以后,我认识的一个具有EDFA研发经验的朋友有意去上海发展,我再向猎头公司的朋友咨询时,竟发现那个位置还在。或多或少,这让我觉得有点讽刺意味。一面是急需人才的岗位空缺了长达九个多月,另一面成千上万光电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道理很浅显,此人才非彼人才。中国的教育无法提供足够的中国光电发展所需的人才。
    这种现象国外是否有呢?有,但不那么明显。在国内我博士毕业时的大多数同学都去了高校和研究所,只有极个别的去公司工作了。而我在瑞典时发现,毕业的博士大多去了公司。那么是否国外培养的博士就很适应公司的需求呢?也不是。其实国外高校和国内相比,除了教育模式的优势外,在高学历培养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硕士、博士在读期间都是和导师一起做科研项目,而这些项目通常和外面公司现在在搞得有较大一段距离,具有明显的前沿性。但国外的光电企业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研发部门,甚至很多企业的研发内容和高校非常相似,具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研究储备期,以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方向的研发工程师是专门面向具有博士学历的毕业生的。他们在公司里做的和学校做的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举个例子,如果你去过在国外召开的OSA、IEEE、SPIE等主办的光电相关学术会议,你就会发现除了高校,还有许多公司参会,并作报告交流最新研究进展。但中国的光电公司做这类事情的情况非常的少。在中国,90%以上的光电企业都是订单导向型的,换句话说就是接到了订单,研发工程师负责的就是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做出相应产品。几乎没有企业会考虑到十几年以后,去花费巨额财力支持未来储备的技术研究。因此中国的光电企业和高校光电类高学历培养在本质上是南辕北辙的,之间的鸿沟无法简单跨越。然而大多数国外光电企业的研发人员从事活动和高校里是接近的,甚至你会发现很多公司也像高校一样,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且一般都是一些顶级的跨国公司。而中国的研发工程师不会像国外那样去参与学术活动,别说文章,甚至专利都很少去申请。当然这和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关,大多数中国的光电公司申请专利是为了充面子的,在推广新产品的时候,加上一句“在该产品方向拥有10余项国家专利”能起到唬人的效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内行人都知道,在中国,光电企业是绝对不会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用专利形式发表的,否则很容易“技术泄密”。申请的那些专利多数是无关痛痒,单纯用于充面子的。谈到这里,相信朋友会和我一样,对中国光电企业与国外光电企业的差别有了一些体会了吧。
    再回到开头我提到的学生关于中国光存储竞争力的那次辩论。一位学生为了证明中国不具备该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网上收集了一个例子。在十年前某著名大学x教授主持的国家973项目顺利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评语是,“技术可靠性好,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性,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并超越了国际上蓝光技术同类产品,对我国未来光盘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位学生在念了这段文字后提到,1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看到关于该技术的后续报导。既然10年前就达到了蓝光的水准,为什么现在蓝光大幅推广了,相应技术却没消息了呢?可见中国大多数所谓核心技术都是唬人的,中国不具备发展光存储的核心竞争力。且不说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否全面,但其中反映的现象却是发人深省的。扩展一下,中国光电产业是否具有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一下中国的光电企业吧。当然以下论点只是个人观点,并不全面,甚至并不正确。
    各地发展光电产业时,大多数光电公司也都会被当地政府认证为高科技公司。然而我的问题是这其中究竟有多少算的上是高科技呢?什么才是高科技呢?如果把深圳广州的服装加工企业都变成光电产业,那么珠三角是否就是高科技的城市圈了呢?光电产业和服装加工相比,是否就是高科技呢?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国的许多光电企业和中国的服装加工企业现状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都知道Gucci的服装贵,但中国的服装企业有几个能像Gucci那样赚钱呢?作为世界第一的服装产业大国,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业附加值过低,要提高产品附加值,途径是发展具有自己设计风格的独立品牌。至于中国光电产业,我觉得现状是极其类似的。在深圳这么多家光电公司,但从事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研发的又有几家呢?以光通信器件为例,这么多公司里,从事跳线、耦合器等产品生产的是最多的。这些产品生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买来机器,找来工人,培训三个月就可以出产品了。这个过程和服装加工非常相似。由于缺少了某些关键的东西,无论是服装还是光电器件,产量虽大,利润却有限,都是低附加值产品。只不过对外行而言,冠以光电这个名字,就等同于高科技,而对内行而言,高科技这个头衔真的是需要自我掂量下的。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光电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和服装产业一样,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想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但路如何走,是需要自我规划的,中间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理清的。
    举个例子,同是光电器件,一些PLC器件通常被称为高端产品,比如一个AWG,相信业内人士都知道产品成本和市面价值的比例关系。我也注意到这两年来PLC在国内的火热情况,只不过在国内通常把PLC等同于平面集成的分束器。但事实上,PLC通常是平面光波回路的简称,包括所有核心的集成光电产品。但在国内,大多数光电公司所谓的PLC产品都是买来国外的器件,做简单的封装而已。所以说中国的PLC产业还为时过早,因为现在中国涉及核心技术的PLC产品少之又少。所说的PLC只是借尸还魂,又玩了一次打着高新技术的幌子却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游戏而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很多光电公司都做半导体激光器光源,但几乎都是买来国外的半导体激光管,自己做个电路,然后装到盒子里一起卖而已,技术难度和自组装的PC机有的一比。
    中国的光电产业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一方面是技术投入要加强,但我觉得这不是主要问题。中国公司有在夹缝中成长的潜力,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要想继续生存,很多公司都有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打算和决心。我觉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企业形象推广。还拿PLC为例,其实要设计和制作出一个AWG并不太难,但中国光电企业如果投入了很多钱买了相关设备,产品生产出来了,能不能卖出去是个重要问题。这些器件之所以贵,因为其应用场合也和跳线耦合器有区别。这些器件通常是作为核心元件用于骨干网上,相信许多系统商宁可多花钱去买知名公司的产品,也不会为了便宜,花钱去买一个不知名中国公司的产品。问题的核心在于信赖,人家不信任你,你的产品一旦出现了问题,这可是骨干网,那是不可挽回的大麻烦。所以你要让人家买你的高附加值产品,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人家信赖你。这个企业形象推广过程无疑是个异常艰辛的过程。以华为为例,华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际对这个品牌的认同度上。换在十年前,在欧洲华为的竞争力比爱立信、北电等是明显偏弱的,但即便那时候,我认为华为弱的也不是产品,而是企业形象。欧洲电信运营商还无法认同这个公司,即使技术成本都有优势,也可能拿不到大单。但现在情况变了,欧洲普遍认同了华为,再加上其成本、技术的优势,发展就异常顺利了。因此,中国光电公司要想转型,技术和公关都要跟上。要发展核心竞争力,需要走的路不会那么平坦。但能走过这条路,甚至迈出第一步的,也许都是未来行业的领跑者。
    要注意一点,并不是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才有核心竞争力。即便是个200人的公司,但只要能在一个领域技术领先就具有绝对话语权。如果产品在某些方面是绝对好于别家的,那么即便有很多竞争者,仍能以坚挺的价格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在光电领域,这样的公司有许多。如何实现这一点?需要转变的也很多,技术、观念、营销、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要下功夫。
借着这次上课的机会,我想到中国光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么个题目,希望拿到光纤在线这个平台来讲一讲。也欢迎更多的朋友以光纤在线为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 光电产业 竞争力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光电产业 竞争力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