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迅科技:预计2015年光器件行业规模将达100亿美元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15-09-23 08:33:08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9/23/2015,光纤在线讯,光迅科技在最新一期的投资者关系中表示,预计整个光器件行业规模将达到70~100亿美金。光迅科技芯片的自给率达到95%左右,但芯片大多是低端自产,高端仍需努力,4G LTE部分占到国内市场60%份额。目前光迅科技并没有硅光方面的收入目标,随着光迅科技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扶持,预计未来5~10年将启动硅光项目。

光器件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光迅科技预计,整个光器件行业规模将达到70-100亿美金,如果再加上数据通信产品规模会更大一些。竞争对手比较稳定,下游客户的需求比较旺盛,在全球范围来看光迅科技有一定优势的供应商。
    光迅的成长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1、主要客户市场份额在加大;2、挤占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份额;3、整体市场也在增长。所以光迅的增长比平均水平要快一点。
     近几年国内在telecom上整体增长比较快,由于光技术的运用,替代过去传统电的方案。现在光通信企业与IDC、数通企业合作,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整体影响增强,通过国内企业的整合,有很多产品将逐渐走到国外,以有源器件为主,比如激光器。无源器件也有,随着光的需求增加,包括波分、光放、传输产品都在有很大需求。
    总的投资未来会发生几方面的变化:1、运营商会涉及到数通项目,建很多数据中心,非运营商也有电信运营牌照。2、随着网络变化,datacom增长更快,telecom增长会慢一些,它们在慢慢转型,传统的datacom以前租用telecom通道,随着功能越来越强也需要建设自己的网络。3、很多传统设备在全光网网络就不需要了,但是总体的量会越来越大。
光迅科技芯片和硅光技术的研发情况
    光迅表示他们的方向是高速激光器、集成器件、硅光等,2014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0%,以后会继续增长,大概占到收入的10%左右,和华为比,光迅研发投入2个多亿不算多。
    光迅表示自己的芯片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4G LTE部分占到国内的60%份额,价格上有优势。从全球看,芯片玩家不是很多,10G芯片光迅还只能说入门,算中等偏上的水平。光迅芯片的自给率在95%左右,低端是自己生产的,高端的暂时还采用外购模式,未来会加大自有芯片的供应率。
    国家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鼓励企业做一些大动作,我们在这方面也有考虑。一方面说服政府进行硅光方面的投资,但具体方案怎么实施,核心还是看是否有好的项目;另一方面是驾驭能力,这个不是花钱和花力气就能解决好的,和自己的综合能力有关,需要时间。
    我们在硅电子产品方面,目前还没有收入目标,整体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我们布局丹麦无源器件和激光器,就是为了做硅光。这个市场在5-10年内应该会启动,以后很可能就几家在做,小厂商没有机会。有产品开发,这就是实质性动作,我们从无源做有源就是为了这个。后续我们会有股权方面的动作,但这个道路还比较漫长。
光迅的公司战略和竞争优势
    公司目前的技术战略是跟随,不一定做最高端,也不会先发太多。既要考量财务上的成功,也要考虑技术的领先。其实不同时期,企业的战略也在演化,比如早期我们芯片买来做封装。现在大部分芯片我们就自己做。到了硅光,我们争取同步了。以后会跟随越来越紧。
    光迅科技的基本定位是光电子的芯片-模块-系统,不会局限于器件。其次光电子不光局限于通信,还有太阳能、医疗等,也是我们未来战略发展重要的方向。另外还有无线方向是未来可能的方向,我们要看商业机会,可能做5G,我们已经在4G光模块上占较大比例。

    光迅表示:主要竞争优势一是光迅科技运营能力很强,财务状况较好;二是团队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都很强。从产品看,低端产品方面,光迅科技成本更低,中高端没有很大优势,海外客户把价格因素放到第三第四位来考量,而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第三是光迅科技有能力出8000万芯片/年,很多的中小企业不是自己做,都是买别人的。国外企业有先发优势,前期基础比较雄厚,核心技术较强,光迅科技投入比他们还差的较远,历史积淀还是有差距。

来源:光纤在线综合整理
关键字: 光迅科技 硅光子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