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信市场: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3-06-11 09:50:02  文章来源:原文转载  

导读:

融合与竞争成为主流
    在美国,无线、有线、话音、数据、本地和长途相互独立的传统结构已经崩溃,电信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重组。如今,单个运营者已经能够提供多种业务和用户接入选择,融合是美国电信市场最显著的特征。这儿的融合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话音与数据融合,更主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并购、合并以及光纤网的广泛建设,产品和业务的传统边界越来越模糊。如Qwest、Level 3和Williams等公司,在经历市场快速增长、联合、战略联盟的建立后,已经跨越行业和地域界限。 
    另一方面,尽管合并和并购数量不断增加,交易额也越来越大,但电信业再次形成垄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融合虽然减少了运营者的绝对数量,但电信市场上竞争之激烈也是史无前例。伴随管制的放松和技术的进步,这种融合与竞争态势会继续延续下去。
    美国电信业之所以出现了上述演变,分析其中原因,至少是由如下四大要素促成的:
    1、数据和话音网络的融合,尤其是IP的出现;
    2、最后一公里网解决方案的发展,包括无线本地环路(WLL)、数字用户线(DSL)和有线(Cable);
    3、商业和住宅市场上Internet接入越来越普遍,而且可靠性不断增强;
    4、1996年电信改革法的实施和竞争的引入。
    竞争是导致美国电信业变化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虽然原有本地运营者(ILEC)包括地区贝尔公司(RBOC)和GTE在本地电话业务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电信改革法鼓励市场新进入者的发展。竞争性本地运营者(CLEC)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这迫使ILEC必须重组它们的运营结构和运营策略。且不说无线本地环路、Cable电话等替代系统的不断涌现,ILEC若想维持己有的市场份额,那么它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用户保留(Customer Retention)问题,而这势必会引发新业务的开发、提供和用户服务策略的变革。
    CLEC宣称,它们正通过降低10%到30%的价格和提供一流的服务质量从ILEC的传统市场中获得一杯羹,这对于长期以来一直面临高价和官僚服务(这都和ILEC有关)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CELC还能提供包括本地、长途和数据在内的邦定(bundled)业务,这种所谓的“一站购齐(One stop shopping)”大大简化了用户交易方式。当然,ILEC在最后一公里网仍拥有暂时还难以改变的绝对优势。
本地市场是竞争历程中的一道坎
    1、现实与目标相去甚远。如上强调,1996年的电信改革法已生效了3年多,但本地接入市场仍掌握在原有运营者(ILEC)手中,管制的复杂化和传统运营者的天然保护已足以抵制新的进入者。根据美国电话协会(USTA)最近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实施法律的结果与其目标还相去甚远。“更不幸的是,FCC营造了一个不利于竞争或反竞争的氛围,新进入者只服务于最具利润和高端住宅用户,这不仅让住宅用户享受不到足够的竞争益处,而且美国通信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普遍服务也将难以实现。”
    令人关注的是,尽管美国引入竞争的历程非常缓慢,但它对决定运营者在电信业取得成败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TeleTech公司总裁Kimber Russo的分析,“抑制全面开放竞争的的核心是管制障碍太多。更何况,在现行的司法体系下,人们可以展开无休止的争论。当FCC作出某项决定后,总有一些所谓的受害利益团体向法庭求援,它们对FCC的诉讼常常是在经历许多年后仍没有结果。”
    2、本地竞争历程艰难。现在,ILEC仍被禁止在己有领地提供长途业务,因为它们还没有满足电信改革法所制定的“14点竞争条款”,包括互联、接入非邦定网元、接入电杆(管道和通行权)、非邦定本地环路、非邦定本地传输、非邦定本地交换、911和E911业务(话务员和查号辅助)、白页号码列表、编号管理、数据库及相关信令、号码携带、本地拨号等位、相互补偿和转售。电信改革法原本想通过实施“14点竞争条款”促使ILEC与新出现的竞争者在本地领域加强合作,促进竞争,但据FCC报告,电信法生效两年后,CLEC仅占有2.6%的本地市场收益。另据大西洋市场研究公司ACM预测,从1998年到2003年,CLEC的复合年增长率大约为45.6%,即到2003年,CLEC能获得405亿美元,占25%的本地市场份额。
    3、相互补偿需重新界定。相互补偿主要是指竞争性运营者与原有运营者相互补偿因终接对方网络来话呼叫而给己方造成的成本。电信改革法刚生效时,原有运营者(ILEC)坚决要求维持较高的相互补偿费率,因为它们的用户要比竞争性运营者(CLEC)多得多,终接对方来话呼叫的次数当然会远高于CLEC。然而,由于后来的CLEC将发展目标定位于ISP,结果是CLEC的网络终接了大量来自ILEC网络的呼叫,使得ILEC每年要向CLEC支付数十亿美元的“相互补偿额”。ILEC相互补偿的巨大逆差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ISP的业务量是否有资格实行相互补偿?“没有,也不应当有资格。”ILEC坚定地说。但CLEC同时强调:“有,应当有资格。”目前,美国多数州的做法是:ISP业务量是相互补偿的一部分。FCC也没有介入这场争论,鼓励由运营者通过新一轮谈判自行解决。
    4、通行权(right of way)有望被突破。由于竞争主要集中在接入住宅和商业用户上,而ILEC已拥有的通信权将使得它们占有较大优势,所以固定无线的发展有望突破这个瓶颈。尤其是本地多点分布业务(LMDS)、多信道多点分布业务(MMDS)等宽带业务的实现将会给人们带来一幅新的未来竞争图景,Cable公司介入电信领域则直接打破了目前由ILEC垄断的通行权。
Cable公司的介入使得电信竞争更趋复杂
    目前,ILEC向住宅用户发展DSL业务的进程相对缓慢,但Cable公司在这方面来势迅猛。由于DSL能够同时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业务,所以美国电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象Cable公司这样的多业务提供者(MSO)。根据GecKo研究公司的报告,美国现有9600万电视用户,它们共拥有2.8亿台电视机,其中的9280万台已经接上了有线(Cable),大约覆盖6320万用户,加之已经拥有的177万英里长的光纤网,这些有线公司正通过Cable Modem向商业用户、住宅用户提供Cable电话和Internet接入,它们将成为美国电信业不可忽视的竞争性运营者。
    位列Cable公司前五名的有TCI(已与AT&T合并)、Time Warner、Cablevision、Comsat和Cox通信公司,它们已经向FCC申请(有的已经取得)LEC(本地交换公司)许可证。这些Cable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提供多种业务,即所谓的MSO。如:
    1、Cablevision能够向住宅和商业用户提供高级本地电信业务,它所提供的“单点协议”可以涵盖本地拨号、长途、集中式用户交换业务、专线、帧中继、语音信箱、呼叫卡、话务员业务和以太网连接。
    2、运营有线电视系统接近40年的Cox通信公司,声称可以利用己有铜缆和光纤网提供所有电信业务,如其下属的Cox数字电话公司提供高速Internet接入和电话业务等。它还是第一家提供电信业务的Cable公司,是名副其实的竞争性本地运营者(CLEC)。
    3、Time Warner则通过与AT&T成立合资企业,利用自己现行的有线电视系统在美国33个州向住宅和小型商业用户提供名为AT&T的Cable电话业务。
    此外,有线运营者还力求克服已有Cable的限制,通过与无线公司合作等方式进军无线领域,提供诸如个人通信业务(PCS)等。如Cox公司,通过使用远端天线信号处理器(RASP)和远端天线驱动(RAD)收发器,在Cable上开展PCS试验,同时,它还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建设第三代数字PCS系统,目的是提供话音、数据存储和检索、图文信息、电子邮件和Internet接入。
无线的明天让人堪忧
    根据美国蜂窝电信协会的报告,1998年无线收入为331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20.4%,到1999年8月,无线总用户数为7770万。但目前,美国无线业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1、兼容和标准问题。码分多址(CDMA)是美国无线市场的主导技术,但其与世界其它国家所用的第一代模拟、第二代数字(包括临时的GPRS)以及第三代高速数字业务难以兼容。
    2、呼叫支付(CPP)问题。美国现行的移动收费仍是双向的,即当从有线呼叫移动时,多数费用由受话方的移动用户支付。与我国一样,美国无线运营者面临单向收费的压力非常大,对此,FCC声称CPP取决于联邦管制,但又缺乏具体标准和规则。
    3、第二阶段的无线E911问题。根据FCC有关第二阶段的E911指令,在400英尺半径的呼叫范围内,无线运营者必须能够找到主叫的位置,这需要开发新的标准、升级现行网络,并增加新的手机组件。
    因此,与欧洲、太平洋地区比较,美国市场存在较大不足,前者市场通用的GSM必将占有较大优势。在电信市场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所采用标准的区别,美国在较长时间内仍会面临诸如兼容和漫游问题的困扰,直到形成新的国家标准,或技术进步能够解决兼容问题。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无线业的实践表明,根本不可能会形成新的统一的国家无线标准,而技术在解决兼容问题上的发展比人们预想的要慢得多。
关键字: 美国电信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