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周刊:中电普天成败系于何处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4-06-21 08:59:12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6/21/2004,作者: 厉白,【互联网周刊专稿】中电、普天,像也不像。信息产业的两个样本,兴衰成败系于何处?
  昔日独大的一个产业,如今莫大的一家企业。曾经分别由电子部、邮电部“三十六变”而来的中国电子、中国普天,同在一个屋檐,如何只识得后者、忘了前家?
  当年的欧阳忠谋已为公众熟透。普天系的品牌雄心、强力削藩,终因路径操作难度实在太大,只见得落叶人归去。而中电系无声胜有声的资本狂飙,却让人迷花乱眼,莫知所来、莫知所往。
  一切因人而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中国电子的掌门是谁。一个玩的是产业、一个玩的是资本。同样面临企业改制的重任,同样是要完成行业总公司到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却深陷有权力而无实利,有骨架而无血肉,有资源而无制度的“陷阱”。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市场化改革最为成功的行业,当海尔、联想们在产权、机制等方面已无所束缚的在海内外市场上频频出手的时候,作为一朝的绝对统治者,这些行业总公司的兴衰成败究竟系于何处?
  两种不同的风景
  一个产业影响力丝毫不逊于普天的巨头企业,竟何以被埋没在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中国普天风光地在”中国信息产业百强企业”评选中接连占据前两把交椅的时候,中国电子却一直深藏不露,从来不肯轻易地在外边抛头露面
  36家全资子公司,27家参控股公司、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注册资本金61.6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高达350亿元人民币,自从1989年成立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一直以间接控股的形式躲在幕后,“中国电子”虽然为众人所知晓,但是却没人能将其认识得完全清楚。
  中国电子拥有睥睨天下的资本,在多个行业拥有决定性的产业能量,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上海贝岭、深桑达、夏新电子、中软股份等),在资本市场它们经常有上佳表现。2002年当是中国电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一年,一连串漂亮的亮相使之一度成为当时资本市场的明星。2002年5月17日中软股份上市,随后又借中石油系大重组机会收购三星石化(SH:600764)。在2002年中,中国电子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都曾经有过神奇的演出:当时的ST厦新(SH:600057)从6.9元上冲到了14.89元,三星石化的股价则从9.17元冲到了17.66元。
  但是自始至终,中国电子的真面目都半遮半掩。当年欧阳忠谋对外放言要彻底整合中国普天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同普天背景、出身都颇为相似的中国电子却选择了同普天完全不同的思路。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普天、中国电子这样一对孪生兄弟,长相酷肖。中国普天手里有一大堆的同类资源,中国电子也有;中国普天做多元化、中国电子也做;中国普天的目标是整合上市,中国电子也是。但是,仔细地看看,这两家公司却非常不同,中国普天一度非常的张扬,一举一动都是媒体的兴趣所在;而中国电子则相对的低调,让人很难把握,而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电子的掌门是谁。
  一个玩的是产业、一个玩的是资本。同样面临企业改制的重任,同样是要完成行业总公司到企业化经营的转变,中国普天、中国电子风格迥异,一个曾要强力削藩,完成全部资源的打包,一个重在资本经营,在产业资源方面有所选择;一个曾要力主打造一个全新的普天品牌,另一个则放手下属企业独立品牌的经营。
  细看上去,普天、中电似是而非、像也不像。这两家过去所谓的行业总公司,有权力但却没有实利,有骨架但是却没有血肉,有资源但是却缺少充分利用资源的制度。它们都共同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把过去行业管理变成企业经营,如何把空空的躯体填充进健康有力的血肉,如何把品牌做大、把业绩做实。信息产业被认为是市场化改革最为成功的行业,海尔、华为、联想、TCL 等企业在产权、机制等方面已毫无束缚而在海内外市场频频出手、一日千里的时候,作为曾经的绝对统治者,这些行业总公司的兴衰成败又系于何处?
  解读中电系
  不久前,中国普天缺席信息产业部组织的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选活动着实让媒体吃了一惊。但是对于这一行业的另一位绝对的霸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来说,不参加这一评选却已是惯例
  中国电子在出身、体制等方面都很像中国普天。同样脱胎于行业管理机构,同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电子旗下汇聚了大批企业资源,以致外界很难具体说清楚到底有哪些企业属于中电所有。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晓堂介绍,中国电子拥有36家全资企业,27家参控股公司,其中6家是上市公司。
  2003年中国电子资产总额396亿元,销售收入300多亿元人民币,利润6.57亿元。按照这样的成绩推算,中国电子在2004年的电子信息企业百强评选当中可排名第五。
  跟曾经张扬的欧阳忠谋不同,中国电子的老板们并不很喜欢在媒体面前表现自己。杨晓堂、佟保安、柳学宏个个低调、慎言,平时都绝少在公众面前出现。“这与他们的做事风格有关,也同他们的背景思路有关,”中国电子内部有人这样评价,“他们目前所做的主要是一些资本经营层面的事情,没有多少对外宣传的必要。”而事实上,中电系的整合改制丝毫不比普天慢。
  CEC产业迷局
  最初成立于1989年1月的CEC,由当时被撤销的电子工业部整体变更而成。后随着国家部委的几次调整,CEC经历了“时有时无”的几次“反复”。1999年下旬,与邮电部合并的电子工业部旗下尚存的企业几乎全部划归重新成立的CEC。2000年4月25日经相关机构正式批复,CEC交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后划归国资委直接管理。
  从性质上来讲,CEC是一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主要任务为负责下属36家全资企业、27家参控股企业和6家境外企业的保值和增值。CEC的员工自己形容,庞大的CEC就像“一个百货商店”。从金融投资、进出口、房地产、教育、科研院所,到彩电、DVD、路由器、通讯设备和手机,再到系统集成、软件和芯片等,CEC的业务范围与“中国电子”这个名号并不完全相符。
  成立之初,CEC即定下5大主营板块:软件及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应用;通信与网络;数字家电;军工电子。其中,第一板块以中软总公司为代表,第二板块以华虹和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代表,第三板块是深圳桑达、夏新和武汉中原等。其具体发展思路是:以第一板块为核心,第二板块为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数字家电和军工电子产品。但是,这样清楚的产业逻辑划分之下,CEC的主营业务并不突出,让CEC头痛至今。
  其实,在中国的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中,CEC应属幸运者,因为划归其下的资产多为“优良资产”。其中的非IT类资产,如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均为各自行业内的佼佼者,其利润贡献率虽低于IT资产,但每年进账庞大且稳定。
  CEC中的很多人至今仍“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一点普天就要比中电幸运,在普天系中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于通信行业。除此以外,同普天一样,产业布局的重复也是一个问题,而尤以手机产业为甚,直到现在虽然已经将中电通信控制权出售给侨兴,但是中电的手机资产仍旧非常复杂。
  中电系框架显现
  2001年8、9月间,在一次CEC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领导层提出在CEC集团下组建“中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股份),将所有的优质IT 资产注入中电股份。2002年3月5日,CEC2002年工作会议上,中电集团副总经理佟保安指示:加速中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有分析人士认为,在2003年频频现身的中电产业工程公司很有可能就是中电股份的母体。
  在尚未最后敲定的方案中,CEC的大体构架是:集团公司下设IT、金融、进出口、军工等几大板块;IT板块的主体为中电股份,后者计划下设软件、芯片和通讯等几大板块。
  中电股份成立之后,会在适当时候引入若干国际战略投资者,并预定2年内在中国香港上市。此外,下属板块企业的改制和上市工作亦同步进行,牵涉范围包括二级或三级公司,如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软国际、深圳工贸、武汉中原集团等。
  这样,加上划归CEC时业已上市的深圳桑达、夏新电子、中软股份,3年内,一个囊括多家上市公司、横亘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美国股市的“中电系”即将浮出。
  至于哪些资产会注入、哪些会剥离、具体如何整合,CEC表示尚无定论。今年3月,CEC向侨兴出让所持有中电通信40%的股份,可视作其清理通讯板块的一个动作。在此板块内,CEC原拥有4张手机牌照,分属其下控股公司深圳桑达、武汉中原NEC、夏新和中电通信。CEC透露,其在武汉中原NEC的股份早已全部退出。也就是说,截止现在,CEC的手机战线仅保留桑达与夏新。
  此两者目前拥有4个全国销售渠道,即:飞利浦原来的、桑达与夏新自己的、以及CEC下属的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但是对于这4张网如何整合,如同中电股份旗下其他板块的具体业务一样,CEC还没有头绪。
  中国电子及其子公司的目标都非常远大,按照CEC的“十五规划”,到2005年CEC将拥有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3~4家,达30~50亿元的企业4~5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总额1000亿元,利润总额35亿元。这样的规模在国内信息产业企业中绝对是最前列的。
 中电控股的母体
  根据中国电子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CEIC)最初成立于1991年,当时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壹仟万元。2002年11月中国电子重新注入货币资金人民币壹仟万元作为中电产业的启动资金补足实收资本,并将中国电子2001年12月31日持有的下属九家子公司的股权(292747.80万元)划转给中电产业作为实收资本。中电产业于2002年12月2日就九家公司划转的资产办理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并于2002年12月26日变更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29.378478亿元人民币。其法人代表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副总经理佟保安。
  成立没多久的CEIC几乎一直默默无声,但尽管不显山露水,其扮演的CEC一直准备成立的“中电控股”母体地位还是很快被媒体披露,从2003年8月份以来,CEIC自身及其下属企业的改制和上市工作就一直在同步进行中。中电集团旗下的集成电路、手机、软件等优质资产均被划归中电产业旗下,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夏新电子(SH:600057)、上海贝岭(SH:600171)的实际股东已经变成中电产业。
  中电集团有关高层表示:“中电产业是根据中国电子发展战略的安排,为打造CEC核心竞争力,把优质资产和主导产业重组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已将自身在软件、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三大产业(2S&C)的全部优势资产注入中电产业。”
  目前在继承了中电集团的优质资产之后,中电产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软件与系统集成、移动通信及数字家电的研发和制造等方面汇集了大批资源,在技术能力、市场份额方面都拥有相当的实力。其经营范围包括了电子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的科研、开发、设计、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电子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及电子系统工程通讯工程的承包与组织管理。
  作为中电集团的全资子公司,CEIC成立的目的是将中电集团IT部分的优良资产整体或者分批上市,因此CEIC也就天然担负起了“择优录取”的重任,据透露,入选CEIC“选秀计划”的下属二级、三级公司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是有较好的盈利能力或前景;其次是主营业务有吸引力;最后,必须是CEC全资或控股。
  中电系的变革思路是渐近的,它不打破下属企业生机勃勃的生长,但又并不是无所作为。中软股份整体收购中软总公司、实现中软总公司的整体上市;收购三星石化通过产业转型借以实现中国电子产业资源的重新搭配;对运盛实现反向收购—中国电子在资本市场上一路狂飙。而其在企业公司改制方面思路灵动,却也有路可循:借力上市公司的平台梳理产业资源,再将梳理清楚的产权注入中电产业工程公司,为整体上市做铺垫。
  中电系变革的渐进模式
  路径之一:样本中软股份
  中软是中国电子在企业改革当中的一个样本型的企业。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55号的中软大厦,产权归属中软总公司,10 多家下属控股公司、机构通过租赁方式住在这里。外人形容中软是“ 同一幢楼里住着好多家个体户”。
  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于1990年7月由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和中国软件技术公司合并而来。1994年,中软将事业部改为子公司,并在中软融合、中软融业、中软融海3家子公司中进行北京市的首批股份制试点改造:容许员工持股超过50%,通过每年上缴品牌费试点公司可分享总公司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等无形资产。1997年,中软对下属公司的股份改造基本完成。
  到1999年,中软正式划归CEC。从1994年到1999年,中软经营总收入已经从不到1亿元变成了6.06亿元,利润总额从不到500万元增至5600万元。与此同时,改制使中软总公司变成了与CEC同样属性的公司:一家“经营公司的公司”。
  从1999年6月开始,在CEC的协助下,中软开始了以重组上市为目的新一轮调整。2002年中软融合、中软同和、中软译星、中软多维、中软泰利5家二级公司捏合为中软股份,并完成在上海股市上市。中软股份(SH:600536)主营系统集成和软件定制;中软赛博、中软路通、中软金财捏合为中软国际,主营业务为电子政务和商务及软件进出口,2003年6月中软国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编号为8216;2002年初,3家物流解决方案公司整和为中软华融,初步定位为所有商业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上述3家之外的其他公司,计划全部囊括至2001年成立的中软科技投资公司之下,由其进一步孵化,成熟一家分离一家。
  2003年12月中软股份发布公告,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与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于2003年12月16日正式签订了《公司国有法人股股份转让协议书》,中电产业拟无偿受让中软总公司持有的公司国有法人股42254803股,占公司发行在外股份的41.83%。
  在中软股份随后发布的公告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软股份与中电产业的关系界定。公告指出,中电产业同中软股份人员独立、资产完整、财务独立。中电产业将中软总公司整体转让给中软股份以后,其下属企业中只有中软股份专注于软件行业,中电产业自身及其全资子公司和绝对控股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将不会与中软股份的产品和业务构成实质性竞争。
  中电产业同时承诺:中电产业及其全资子公司和绝对控股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将不会直接或间接与中软股份的产品和业务构成竞争;并将尽力促使其相对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不从事与中软股份相竞争的业务。同时给予中软股份对任何中电产业拟出售的与软件业务相关的资产和业务优先购买的权利,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有关交易的价格是公平合理的及与独立第三方进行正常商业交易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此项股权转让公布不久,中软股份在资本层面又有大动作,宣布在目前公司大股东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将其所持中软股份划转至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完成后,整体收购中软总公司全部经营性资产。
  “中软此次改制是脱胎换骨的”,中电集团总经理杨晓堂表示,“这是新体制对老体制的全面创新。”
  有分析认为,中软总公司整体改制完成之后,中软总公司从此结束了国有独资体制而一步进化到一个股份制的公众公司,观念、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都将有脱胎换骨的改造。对于中软股份而言,可以吸收和合并公司的整体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有利于做大做强和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对于中软系其它公司而言,则将通过上市公司来获得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路径之二:三星石化变脸
  “壳”资源对中国电子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资金募集一方面,而且还关系到优质资产的重新组合。三星石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2年7月,中国电子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中国石油拟将持有三星石化(SH:600764)的51.59%(总计9451.2228万股)国有法人股全部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随后中国电子又通过一系列的资产置换完成了三星石化的产业转型。
  2002年8月,三星石化与CEC旗下的北京埃迪恩公司签署《资产置换协议》,将其持有的甘肃三星兴路沥青有限公司70%股权和兰州思达特种石化产品有限公司20%股权与埃迪恩所拥有的智能光交换平台业务资产进行置换。
  北京埃迪恩电信系统有限公司是由中国浦实电子有限公司、萨摩亚CEC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国国际数据网络通信有限公司(IDN)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由于中国电子是中国浦实电子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同时又是萨摩亚CEC的实际控制人,因而中国电子是埃迪恩电信的实际控制人。
  经由此次资产置换,三星石化开始进入通信设备市场。有证券投资人士认为,三星石化所吸纳的此类资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给三星石化带来非常大的利润贡献。资料显示,2003 年度三星石化通信类业务获利丰厚,总共实现收入1.87 亿元,毛利率为55.62%。
  2003 年12 月19 日三星石化与中广影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参股45%)在北京签署广电网升级设备供货合同。合同主要内容包括:为广电网升级改造提供NC-800、NC-200 交换系统和MC 多业务接入系统,以及UniCenter 网络管理系统、NC 子网络管理系统、MC子网络管理系统、NDC 网络设计系统、DCN 网管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等。据证券投资人士分析,这些合同利润都非常的肥厚,将直接给三星石化带来不错的利润回报。
  在此之外,CEC继续在多方面加大对三星石化的支持。2003年6月19日其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签署《出资转让协议》。以现金2 亿元受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持有中国电子财务有限公司39%的股权。三星石化自己认为:“此次投资可使该公司在两方面受益:可节省公司的融资成本、可介入高速成长的金融业。”
  路径之三:反向收购香港运盛
  2003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中国香港上市公司运盛(中国)(HK:0085)在香港宣布,CEC将其旗下公司深圳桑菲的65%股权以2.6亿港元的价格卖给运盛。具体操作方式为:运盛将向CEC定向发行65亿股新股,每股作价0.04港元,以此作为购买深圳桑菲的价格。交易完成后,CEC将持有运盛80.66%股权,获得了对运盛的绝对控股权。
  “事实上,此次交易是中电集团借壳上市的一种手法,”业内人士评价道,“对中电来说,这应该是一次反向收购。”
  深桑菲为CEC与飞利浦的合资公司,主营业务是手机制造和销售。此前其股权结构为:CEC持有65%、深桑达(CEC控股56.35%的公司)持有10%,飞利浦持有25%。而运盛在此之前已经停牌一年之久。12月22日开盘当日,其股价飙升超过400%。运盛称,收购完成后“运盛之主要资产和业务将为桑菲之资产和业务”。
  事后有媒体报道,CEC寻找壳资源已有一段时间,为此次收购也已酝酿许久。从香港联交所资料看,此次CEC注入运盛的桑菲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已大大超出运盛原有的全部资产和收入,运盛为支付收购价向CEC定向发行的65亿股新股是运盛现有总股本的4.17倍,占增发后总股本的80.66%。按照香港联交所相关规定,可视其为重新上市,原大股东的股权从52.25%下降至10.11%,取而代之的是CEC。
  桑菲如今的年产能已经过千万,除了生产飞利浦及桑达品牌手机之外,还将为国内某几个厂家做贴牌生产。这只是中电系冲击海外资本市场的第一幕。深圳桑菲作为第一批海外上市企业被推到了台前。“其它业务还在按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整合。与中电入主运盛的关系现在看来还不明确,要根据发展来看,” CEC副总经理佟保安表示,“什么变化都会有,没有最后决定。”
  路径之四:卖掉CECT
  在国内手机产业正是最为风光的2002年,谁能想到中国电子会将CECT控制权转让给惠州的侨兴公司。虽然此前中电通信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毫无优势可谈,但是按照市场人士的分析,同时拥有GSM和CDMA两张手机牌照的CECT依然有很多的机会。若换成欧阳忠谋,是断不肯在此时出手的,最有可能的是继续在人事资源搭配上做文章。
  但是,这笔买卖对于CEC来说应该是非常的划算的。虽然出售CECT给侨兴送去了CECT拥有的两张手机牌照厚礼,但是在出售前的2001年,CECT的手机只生产了6万台,而2002年的生产计划也只有20万台。这一成绩让CEC非常的不满意。
  事实证明,中国电子当时出售中电通信的时机掌握也相当的精确。虽然当时国内手机企业在市场份额、利润状况等方面都表现优异,但是,市场竞争也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选择在这样市场的高峰期出售中电通信的股权,至少可以保证能卖个好价钱。CEC将手中所持有的CECT40%股份溢价70%转让给侨兴,套现2亿多元人民币,收获相当可观。
  中电系下属的另外一家手机企业的高层分析,中国电子出售中电通信明显带有资产变现的动机,中电系统内部手机产业已经非常的丰富,夏新电子、深圳桑达、武汉中原、中电通信的组合明显过于重复了。而且,当时手机市场的高利润眼见得要吸引群狼的加入,惨烈的市场竞争即将到来,在这个时候出售CECT的控制权、及时变现应该是中国电子不错的选择。
  CECT应该说是CEC优化自身资源体系的一个经典例子,对于市场竞争无望的企业,现实地选择一个不错的时机剥离出手对于中电来说非常的经济、明智。
  在中电、普天这样的大集团的产业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同类资产重叠的情况非常多见,明显的就是手机这样的资产,中电、普天手里都有一大把,从研发到制造、销售均有。不同的品牌积累、不同的产品风格、不同的销售渠道,要想把这些资产完美地拼在一起几无可能。CEC果断出售CECT是这些大集团资源整合的一个绝佳的案例。
  普天系震荡
  中国电子、中国普天无疑可作为信息产业里国有企业集团改制的两个标本。相对中电系而言,普天系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中国普天原来的领军人物欧阳忠谋
  曾对媒体言道:“什么时候中国普天集团内部所有的二级企业能够取消独立法人资格,那么什么时候中国普天就强大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果真如此?
  按照原来欧阳忠谋的意思,中国普天的做法是要将手中原来的多个企业从管理到品牌、再到文化完成统一。普天想要将手中一大堆的产业资源打碎了再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普天。但是,现在回头看去,这条路径操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即使强势如欧阳忠谋,仍旧不能完成这样全面的整合。而在一系列的整合过程当中,东信等企业的产业能量也在一点一点的耗尽。
  欧阳忠谋也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其强力整合的动作有所收束,但也就在此时,2004年初,一场审计风波之后,欧阳忠谋已经没有继续玩下去的机会了。女强人邢炜空降普天,属于普天的一个新机会开始了。
  整合中丧失竞争力?
  普天强力整合的做法最大的风险在于触动了旗下首信、东信、波导等强势品牌,而中国普天总部暂时并没有能力依靠单纯行政手段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自由配置。
  波导一高层认为:“品牌整合有一个好处,大品牌可以做大事。从长远来说整合是必须的。” 但同时,也有评价指出:“尽管整合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区别对待,谨慎捉刀。”
  与中电的不声不响相比,普天集团则屡屡爆出所谓的企业整合内幕。做“中国的GE”的远大抱负,让中国普天当时的决策者感觉到普天系有必要在经受阵痛当中艰苦地完成最初的磨合过程。但在这一过程当中,普天系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
  2002年,中国普天总收入与2001年相比有所下降,从642亿元滑落至602亿元,利润同时下降到10.9亿元,是2001年的58.7%。这与2003年年初,欧阳忠谋在中国普天集团工作会议上曾表示,2003年普天集团生产经营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的目标相去甚远。2002年,除了中国普天间接控股的宁波波导(SH:600130)以及首信等业绩表现不俗外,普天麾下各大上市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上海邮通(SH:600680) 2002年在主营收入增加55.11%的同时,净利润下降48.70%;南京普天旗下的宁通信(SH:200468)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6.95%,主营业务利润降低17.87%,当期亏损5893万元;饱受国内光缆市场竞争之苦的成都普天光缆(HK:1202),2002年亏损1.137亿元;尚为普天巨龙控制的太光电信(SZ:000555),2002年亏损4116万元并被ST。作为普天旗舰之一的东方通信(SH:600776),2002年的业绩急转直下,出现2.0594亿元亏损,由于2003年同样利润为负因此也戴上了ST的帽子。
  通信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外资合作项目的调整和终止都是普天集团利润整体大幅度滑坡的重要原因。也有东信人士认为,普天集团的全面整合也牵扯了东信的精力。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原总裁欧阳忠谋在2002年提出要将集团摊开的五指收成拳头,全面整合集团资源,此举被业界称为“削藩”。东方通信的CI被要求全部更换,为此原定的市场推广活动被拖延,东信曾推出一款手机新品,整套推广方案三易其稿,时间往后拖了一两个月。此外,很多原定广告临时被撤掉。由于普天集团筹备上市工作,东信一些业务骨干也被抽调到上市工作组进行配合,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有普天内部人士承认,2002年普天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内治,全面整合集团资源、强化管理、统一品牌等,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普天企业经营活动之外的负担。2002年全年,普天旗下企业数度被中介机构介入,从审计评估到管理咨询,所有事务安排均向加快整合上市步伐的行政性命令倾斜,而这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多有影响。
  虽然从旧体制当中,普天集团继承大批量的优质资产,但是普天的企业多为“技术产业化”的角色,是邮电研究院的最佳搭档。普天副总裁徐名文回忆说:“当年脱钩的时候,普天也和研究院断了联系。高科技行业应当具备资本和技术两只翅膀,普天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一只。”在这种背景下,旗下企业更多地通过与外企的合作来换取技术,首信、东信都走过相同的道路。虽然它们都设置研发部门,但从集团的角度看,这些研发是分散、重复和低水平的,但是现在来看,在技术上对外资的依赖却依旧没有完全解决。
  在付出了如此多的代价之后,中国普天第一波的产业调整也基本完结。普天系的现有格局也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但是,中国普天今后能否在业绩方面表现出足够的发展后劲还有待验证。
  上市洗牌
  过去的一两年当中,不断有普天集团上市的传闻传出,有消息称,普天的上市准备工作早在2002年就已经展开,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被确定为中国普天重组和海外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和主承销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将和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共同完成普天集团海外上市融资工作。当时宣布的融资金额为10亿至12亿美元。
  2003年6月,有报道称普天将分拆移动通信设备及手机业务,于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香港、美国两地上市,集资金额为5亿至6亿美元。而后又有消息说是2004年第一季度。
  2003年9月29日,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普天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9亿元人民币,涉及合资制造、自有品牌手机、自有品牌系统、手机分销和电信增值服务五大领域。旗下的主体资产包括北京首信、东方通信、宁波波导等移动通信系统和手机业务以及软件开发和增值服务业务,资产质量良好,设备精良,机构精干,企业盈利能力突出,将一举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商和最大的手机制造股份制企业。
  对于普天的上市前景,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市场的寒意不断袭来,但普天具有的优势仍不可忽视。有咨询公司老总对普天得天独厚的先天资源优势赞赏有加:“尽管全球的资本市场对产能严重过剩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弃之如敝履,但强大的政府关系、通畅的资金能力加上20年营造起来的销售网络,以及在中国通信设备领域长期扮演填补空白角色的研发能力,使得普天在海外投资者中仍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再回过头去,普天、中电各自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有点像韦尔奇和巴菲特的比较,一个是要做成中国的GE、一个是要达到资本的最大化。然而中国国情、各自的背景、不同的人,决定着这种控制关系具体形成的路径。是“削藩为一”,还是任其生长,也许这只是两个不同曲面的抛物线,最终能去往多远并不仅仅是初始力能够算定的。 
关键字: 普天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